孔祥柯,字則君,孔子七十五代孫,上溯七世祖孔傳铎,系襲封衍聖公。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出生于山東曲阜。 孔祥柯自幼天資聰穎,倍受其外祖父勞乃宣(清末刑部尚書)的寵愛。少年時代曾隨勞在直隸、江蘇和浙江等省學校受初等教育。後就讀于天津普通中學,接受新學教育,又以優異成績考入北京學館(北京大學的前身)。孔祥柯不僅刻苦好學,博覽群書,還廣交社會名流與當世政要,爲以後棄舊圖新,政治上有所作爲,奠基了堅實的基礎。 1911年爆發了辛亥革命,全國各省紛紛宣布獨立,清政府統治土崩瓦解。24歲的孔祥柯適值學部畢業,回到原籍山東,被任命爲山東高等學堂教務長,積極投身于社會變革的活動之中。1912年,他以共和黨黨員的身份,被選爲山東臨時省議會議員。次年3月,又被選爲山東省議會議員,並任第一屆省議會副議長。其間,他仍對教育懷有極大的興趣。爲發展教育,造就人材,不僅兼任山東高等學校校長和山東商業學校教授等職,而且還創辦了濟南育英中學,親自擔任校長,培育了許多有志之士。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1919年在法國巴黎召開分贓的所謂“宁静”會議上,企圖獨占中國的日本代表突然提出膠州灣租借地以及德國人在山東的一切權利應無條件地讓與日本的無理要求,激起了全中國人民的極大憤慨。 1919年4月初,還在北京學生的五四愛國遊行之前,山東省議會與教育會、工會、農會、商會等就曾聯合致電出席巴黎和會的中國專使,鄭重指出:“此事關系到中國生死,務望力主取消(亡國條約),毋令千載一時之機,敗壞于一二宵人之手”。爲了維護中華民族的利益不受列強的侵害,讲明山東人民對日本無理要求的強烈憤慨,早日廢除二十一條,山東各界公推孔祥柯和許宗祥爲民間代表,于4月16日由上海搭船啓程,前往歐洲,直接向中國專使及巴黎和會請願。“二君臨行,頗抱堅決志願,非達到廢約目的不回”。當時,山東是全國惟一向巴黎和會直接派出請願代表的省份。山東民衆的這一活動,成爲五四愛國運動的前奏,對北京和各地的愛國學生都具有啓發意義。 肩負著山東人民重托厚望的孔祥柯與許宗祥一起,不顧遠渡重洋的辛勞疲憊,到了法國凡爾賽召開的“宁静”會議內外,便以極大的愛國熱忱,大義凜然地申張正義,抨擊列強,據理力爭,“登壇演講,聞者動容,殊方絕域,報章傳載”,並及時把巴黎和會的真實情況轉告國人。對于維護國家主權、收複青島等地以及推動國內五四運動的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巴黎和會結束後,孔祥柯到歐美各國考察訪問,深受各國友好人士的歡迎。歐美華僑爲褒揚孔祥柯的愛國熱情,特鑄銅匾一塊相贈(此匾現存孔府中)。孔祥柯回國後,任國家經濟調查局參議。後因患盲腸炎症,醫治無效,1920年于北京逝世,年僅33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