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箱登錄 服務大廳 信息服務 圖書館 ENGLISH
山或许況
沈從文

沈從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师之一。1931年—1933年在国立青岛大学(后改为国立PP电子大学)任教。代表作有小说《八骏图》、《边城》、《长河》、《月下小景》等,散文《从文自传》、《湘行散记》、《湘西》等。沈從文是30年代“京派”的重要作家,他所独辟的“湘西世界”,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永恒意象和美好的回忆之一。

大海一樣的胸襟


1931年8月,沈從文应国立青岛大学校长杨振声之聘离开繁杂的上海,来到青岛这座美丽的海滨都市执教。

沈從文在青岛大学时,住在福山路3号的小楼上。这是一座大学的教职员宿舍楼,坐落于八关山的东麓,拾步可到学校;距中山公园(其时为青岛第一公园)、汇泉湾和海滨浴场,也不外一箭之地。由于青岛比力湿润,他给自己的居室取了个雅号:“窄而霉斋”。但从居室的窗口即可望见明朗阳光下随时变换颜色的海面和天光云影。

课余时间,沈從文经常徜徉在海岸光洁柔软的沙滩上,或是躺在草木葱茏的山岗,仰视天上的白云徐徐地游动,近观海鸥在浪涛中款款而飞。秋天,青岛的海滨既无夏日的喧闹,又无冬天的萧索,泛起出一种叫人无限依恋的诗情画意。蓝色的天,蔚蓝色的海,温暖的阳光,带着海洋湿润气味和草木香味的微风,把沈從文带进了一个新的人生境界。他感伤地说:“其时年龄刚过三十,学习情绪格外旺盛。加之海边气候对我又特别相宜;每天都有时机到四周山上或距离不及一里的大海边去,看看远近云影天光的变化,接受一种对我生命具有重要启发性的教育。因此事情效率之高,也为一生所仅有”(沈從文:《从文自传? 附记》)但更重要的是,“海边既那么宽广无涯无际,我对于人生远景凝目的时机便多了些……海放大了我的情感和希望,且放大了我的人格……”。

沈從文在青岛大学国文系担任讲师,主讲“小说史”和“散文写作”。据其时听过他小说史课程的学生臧克家先生回忆:“沈從文先生,教我们小说史,他住在学校通往公园的林园右边的小楼的‘窄而霉斋’里,写作很勤,经常收支圖書館,查教学质料。他上课,声语低,说的快,似略有怯意……对喜好文艺的同学恳切提携”。(臧克家:《悲愤满怀苦吟诗》,《新文学史料》,1980年第3期)臧克家的第一本诗集《烙印》出书时,就获得过沈從文的资助,卞之琳的第一本诗集《三秋草》,是通过他的介绍,由“新月书店”出书的。

但沈丛文教学效果似乎并不乐成。学生们听说沈從文这样一位知名作家来中文系任教,起始约有25个学生很热心地上课听讲,可是越到厥后,人数越少,一年以后便只剩下5小我私家了,其中另有两个是旁听生。这是因为大多数选课者都抱着上课来学一点创作“秘诀”或“简要要领”,以便学来处置惩罚自己的故事。而沈從文却认为创作并没有什么神奇,也无秘诀可言,他要他们先忘掉书本,忘掉目前红极一时的作家,忘掉小我私家着名,忘掉文章传世,忘掉天才和灵感,忘掉文学史提出的名著,以及一切名著一切书本所留下的看法或看法。能够把这引起故障他们对于“创作”认识的工具一律忘掉,再来学习应当学习的一切,用种种官能向自然捕捉种种声音、颜色和气味,向社会中注意种种人事。脱去一切古老的羁绊,训练自己的耳朵、鼻子、眼睛,把种种官能同时并用,在现实里以至于在回忆和想象里驰骋,学会把一支笔运用自然。这样发生的作品,在意识上当可希望是康健的,在气势派头上当可希望是新鲜的,在态度上也可希望是严肃的。沈從文的这些经验之谈、肺腑之言,显然不合许多学生的胃口。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听讲的学生中,有一个叫李云鹤的年轻女性。她并不是青岛大学的正式学生,只是在本校圖書館当治理员。但她似乎很是勤奋勤学,同时也选修了中文系的一些课程,沈從文教的写作课也是她选修的科目之一。沈從文从来没有提起自己有这么一位学生,也许他早已忘记这个上过频频课的学生,也许他觉得不值得提起这个学生。但是这个学生日后却出了台甫,她就是厥后在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上掀起过轩然大波的“红都女皇”——江青。可是30年后,当江青飞扬跋扈时,不知出于什么考虑,她在对美国记者洛克珊·维特克女士的谈话里,竟然说自己年轻时最喜欢的教师就是沈從文。

愛情的甜酒


青岛时期是沈從文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之一。这是因为,他多年孜孜以求的恋爱终于有了结果。

原来,沈從文1928年在上海中国公学任教时,认识并热烈地爱上了其时照旧学生的苏州名门之女张兆和。那时,张兆和芳龄18,面貌姣好,性格平和,学生公认为中国公学校花。因肤色微黑,厥后被沈從文爱称为“黑凤”。1931年,沈從文向张兆和发出第一封情书。其时,张兆和突然收到来自老师的情书,几多还起了一点反感。少女的羞涩,使她畏惧此事传扬开来,就听任沈從文一封一封向她倾诉衷肠。情书收得多了,张兆和一方面羞怯不安,一方面却又为沈從文的文采折服。她小心翼翼读完每一封信,长长吁一口气,然后将这些信藏进一口小箱子里。

沈從文狂热地恋上张兆和的消息在校园终于流传开来,说张兆和不理睬沈從文,以致于沈要自杀。张兆和的一位女友找到张兆和,让她快去找其时主持中国公学的胡适校长说清楚,否则沈從文真的自杀了,要卖力的。

緊張不安的張兆和帶上一摞情書作爲“證據”,找到校長胡適,怯怯地說:“你看沈先生,一個老師,他給我寫信……我現在正念書,不是談這種事的時候。”她寄希望于胡適爲她解除被情書纏住的煩惱。

可胡適聽完她的陳述後,卻微笑著對她說:“這也好嗎,他的文章寫的蠻好,可以通通信嘛。”

胡適的話使張兆和难免有幾分尴尬,她繼續呆了一會,就告辭走了。于是她就抱定你寫你的、與我無關的態度,任其自然發展。

这种缄默沉静与退避,使憨厚朴讷的沈從文看到了希望——不拒绝就是有意思。沈從文以乡下人的执着与憨厚坚持了一场长达4年的单恋马拉松,在不即不离中日益浓厚着对张兆和的爱。

1932年夏,张兆和结业回到苏州。其时,沈從文正在青岛大学任教。他不想让这4年的因缘际会不了了之,这事总得有个了断。于是,一放假他就搭车从青岛直奔苏州。

据张兆和的妹妹张充和厥后回忆:1932年暑假,三姐(注:指张兆和)在中国公学毕了业回苏州,同姐妹兄弟相聚。我父亲与继母那时住在上海。有一天,九如巷3号的大门堂中,站了个苍白脸戴眼镜的羞涩的客人,说是由青岛来的,姓沈,来看张兆和的。家中并没有一人认识他,他来以前,亦并未通知三姐。三姐其时在公园圖書館看书。他以为三姐有意不见他,正在进退无策之际,二姐允和出来了。问清了,原来是沈從文。他写了许多信给三姐,各人早都知道。于是二姐便请他抵家中坐,说,“三妹看书去了,不久就回来,你进来坐坐等着。”他怎么也不愿,坚持回到已定好房间的中央饭馆去了。二姐从小见义勇为,更爱成人之美,至今仍然如此。等三姐回来,二姐使劲劝她去看沈二哥。三姐说:“没有的事,去旅馆看他,不去!”二姐又说:“你去就说,我家兄弟姐妹多,很好玩,请你来玩玩。”于是三姐到了旅馆,站在门外(据沈二哥的形容),一见到沈二哥,便照二姐的付托,一字不改的如小学生背书似的:“沈先生,我家兄弟姐妹多,很好玩,你来玩。”背了以后,再也想不出第二句了。于是一同回抵家中。

沈二哥帶了一大包禮物送三姐,其中全是英譯精裝本的俄國小說。有托爾斯泰、陀斯妥也夫斯基、屠格涅夫等等著作。這些英譯名著,是托巴金選購的。又有一對書夾,上面有兩只有趣的長嘴鳥,看來是個貴重東西。後來知道,爲了買這些禮品,他賣了一本書的版權。三姐覺得禮太貴重了,退了大部门書,只收下《父與子》與《獵人日記》。

來我們家中怎麽玩呢?一個寫故事的人,無非是聽他講故事。如何款待他,我不記得了。好象是五弟寰和,從他每月2元的零用錢中拿出錢來買瓶汽水,沈二哥大爲感動,當下許五弟:“我寫些故事給你讀。”後來寫了《月下小景》,每篇都附有“給張小五”字樣。

这个暑假对于沈從文,自然是恋爱的一次重大进展。他返回青岛后,即写信给老实的二姐允和,托她征询父亲对这件亲事的意见。沈從文同时给张兆和写信说:“如爸爸同意,就早点让我知道,让我这个乡下人喝杯甜酒吧!”

張兆和的父親對兒女婚姻,從不幹涉。張家一個鄰居,曾遣媒向他求大女兒,他哈哈大笑說“兒女亲事,他們自理,與我無幹。”從此再也沒人向張家提親。張家的保姆常對鄰居說“張家兒女亲事,讓他們‘自己’去‘由’,或是‘自己’由來的。”

在求得父亲同意后,张允和与张兆和姐妹俩,一同去邮局,划分给沈從文拍发电报。二姐的电报只从自己名字上取一个字“允”,张兆和的电报则说:“乡下人,喝杯甜酒吧”。电报员大惑不解,问张兆和是什么意思,张兆和欠美意思地说,“你甭管,照拍好了。”

这以后,张兆和才开始与沈從文通信,沈從文的恋爱独白,终于有了回音。

年底,沈從文怀着满腔喜悦放假即直奔苏州。又与兆和去上海参见了张兆和的父亲和母亲。这次晤面最终决定了沈從文与张兆和婚约的建设。张兆和便陪同沈從文一同去青岛,在青岛大学圖書館编英文书目。苦苦追求的恋爱终于有了结果,沈從文陶醉在甜蜜幸福之中。1933年,沈從文与张兆和在北平正式举行了婚礼。今后,这只“黑凤”,陪同沈從文走完了生命的全部历程,而且化入了他不朽的创作之中。

張兆和終于有時間來詢問這個鄉下人爲何如此“憨”了。她說:“爲什麽有许多几何很悦目的女人你不麻煩,卻老是纏著我?我又不是什麽美人,爲人老實不中用,實在很平凡。”

沈從文回覆:“美是不牢固无界限的,凡事凡物对一小我私家能够激起情绪,引起惊讶,感应舒服就是美。我认识许多女子,但能征服我,统一我,只有你有这种魔力和能力。”

蓄勢待發的創作


在青岛大学的两年多时间,沈從文除了教课以外,写了几十篇中短篇小说和一些散文,构想成文之快,令人叹服,经常数日之内,便有新作问世。他在以后回忆这段创作生活时写道:“可能是气候的关系。在青岛时觉得身体特别好,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写作情绪特别旺盛。我的一些重要作品就是在青岛写成或在青岛构想的”。这一时期,他不仅创作了《八骏图》、《三三》、《泥涂》、《三个女性》、《若墨医生》、《黔小景》、《月下小景》、《静》等小说佳作,而且也写出了如《记胡也频》、《从文自传》这些散文名著。

青岛的水云开阔了沈從文的胸襟,青岛的海风放大了沈從文的人格。1931年在青岛大学教“小说习作”课,因之写成《月下小景》、《八骏图》、《从文自传》诸书,艺术臻于成熟。在青岛海边的这段时间,使他有时机认真地回首走过来的门路,总结自己的创作,为攀登创作的新的更高的台阶而蓄势储能。他重复咀嚼、温习自己经受的人生,思索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意识到自己生命中蕴藏着充沛的能量,待开发,待使用。他从来也没有这样自信,这样心境虚廓,眼目明爽。心若有所悟,若有所契,无滓渣,少凝滞,逐渐进入一个最佳的创作状态,种种迹象讲明,一个创作热潮即未来临。他厥后回忆说:“前一段十年,基本上在学习用笔。厥后留下些短短篇章,若还看得已往,大多数是在青岛这两年内完成,而且还影响今后十年的学习和事情”。(《从文自传·附记》,见《沈從文散文选》,人民文学出书社1982年版)他已不满足于一般的编排故事,他要在作品中体现自己庞大的思想,探索人生乃至宇宙的种种秘密,追求和描绘理想的人性。可以说,沈從文厥后写出的不朽名著《边城》、《长河》也得力于青岛时期独到的思索和艺术缔造力的储蓄。

纵然身处于黄海边的洋场之中,沈從文的心仍然陶醉在他魂牵梦绕湘西边陲以及那些充满野性生命力生存方式。《月下小景》虽然是沈從文作为凭据佛经故事改编的故事集的《新十日谈之序曲》,但这篇创作却带有更浓厚的传奇色彩,其中也夹叙了中国古代“夸父追日”传说的片断。故事写的是黄罗寨主的独生子傩(nuo)估,爱上了一个女孩子,他们违背了**族人“女人同第一个男子恋爱,却只许同第二个男人结婚”的野蛮迷信的习俗,双双在月光下仰药自杀,“向那个只能走去不再回来的地方旅行”。作者把湘西边地这类情死的故事渲染得十分凄艳哀婉,意在为学生的小说习作示范,着眼全在文字的处置惩罚与故事的结构上,而并不注重小说的思想内容。收入《月下小景》一书中其他八篇佛经故事,目的也在此。

但沈從文的笔触更多的还着重在揭示现实社会的貌寝和文明世界的虚伪上,大学教授和大学生也开始成为他描写的工具。《八骏图》就是以福山路3号这座大学教职员宿舍为配景展开的,他不光写了这个庭院、汇泉湾、海水浴场沙滩等,而且写了八位教授,说他们外表上的“老成”、“庄严”,满口的“道德名分”,却与他们不能忘怀世俗情欲有点冲突,不大自然。作品通过差异情节,提示了他们道德观的虚伪性。由于他把笔伸向了教授的家庭生活,又有些挖苦,因此,引起了一些敏感人的不满。据说,小说中教授丁或者戊是影射其时任青岛大学外文系主任兼圖書館长梁实秋的。因为丁、戊教授都主张要有点羁绊,不讨厌女人,却不会同一个女人结婚。而梁实秋是主张在道德和文艺上都要能自我节制的。十年后,在《水云——我怎么缔造故事,故事怎么缔造我》这篇散文中,沈從文认可他写《八骏图》,伤害了他人的尊严,使他无法同甲乙丙丁教授同在一处继续共事下去。但实际上,沈從文却是意在以之体现知识者的“懒惰”与“生命力的荏弱”,同为文学大师的梁实秋并未因沈從文以他为原型写成小说人物而心存芥蒂,晚年还写文章深情地回忆过同沈從文当年在青岛大学的难忘岁月。

1933年夏,杨振声不愿再与独霸PP电子军政大权的军阀韩复渠应酬,辞去PP电子大学(此时国立青岛大学已改为国立PP电子大学)校长之职,接受南京政府教育部的委托,回北平主持中小学教材和基本读物的编写事情,因为自“九 一八”事变后,不仅东北陷于对手,平津、华北也告危急,一些有识之士认为,“文字在华北将成为唯一反抗强邻坚强自己的武器。三十岁以上一代,人格性情已成定型,或者无可奈何了,另有个在生长中的儿童与少壮,待注入一点民族情感和做人勇气”。(沈從文:《从现实学习》,载天津1946年11月3日、10日《大公报·星期文艺》),杨振声来信邀沈從文加入中小说教材的编选事情,因而上半年学期结束后,他立即打点行装,与张兆和、九妹沈岳萌一起离开青岛,第二次来到北平。

聯系我們
地址:中国PP电子省济南市山大南路27号          
邮编:250100          
傳真:(86)-531-88565657
值班电话:(86)-531-88364701          
     
舊版回顧
  • 關注微信
  • 關注微博
  • QQ校園號
  • 關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