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箱登錄 服務大廳 信息服務 圖書館 ENGLISH
山或许況
傅鷹

傅鷹教授是我国胶体与界面化学的主要奠基人,杰出的化学家和化学教育家,坚定的爱国者。

1953年,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就在这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之际,著名胶体与界面化学家傅鷹教授,为了生长我国的科学事业,以满腔热忱,科学地论证了在我国生长胶体科学的须要性和重要性,在学校和教育部的支持下,傅老师在北京大學化学系主持建设了我国第一个胶体化学教研室,亲任室主任,培养胶化研究生。傅老师同北京大學苏联专家组长、列宁格勒大学化学系主任诺沃德拉诺夫教授一起,从53届化学系结业生中一次就招收了十三名研究生,我是其中之一。这批研究生开始由傅鷹教授和诺沃德拉诺夫教授一起指导,在诺沃德拉诺夫教授离开北大回苏联以后,傅老师一人肩负了这十三名研究生的全部培养任务。

傅老師爲了使我們這一屆研究生打下紮實的基礎,專門向學校打報告,建議將我們這屆膠化研究生的學制定爲四年,這個建議获得了北大校方的批准。對這個問題,傅老師是這樣對我們說的:“北京大學名師衆多,學習條件好,機會難得,要充实珍惜和利用這些優越的條件,把基礎打好,要盡量多學一些物理和數學,充實自己,這將使你們終生受益。”在傅老師的親自指導下,我們不僅全修了膠化研究生的四門課:化學熱力學、吸附動力學、高分子物理化學以及粗疏散體系,還修了物理系的無線電基礎,氣象專業的高等數學,傅老師還根據我們的差异情況進行選課的指導,讓有的同學去聽當時北京大學爲全國高校教師舉辦的物質結構與結晶化學進修班的課,讓另外的同學去聽物理系的熱力學和統計力學基礎。傅老師既高度重視基礎理論的教學,同時又高度重視實驗教學,重視先進實驗技術的掌握,爲此,他部署我們做了物理系的全部中級物理實驗。當時,白昼爲我們排這門課確有困難,物理系專門爲我們在晚上加排了這門實驗課。中級物理實驗課內容全面,所選實驗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涉及不少光電測試的基本技术,對實驗報告要求很嚴格,通過這門課,大大提高了我們對實驗的理解以及實驗動手能力。

1955年9月,傅鷹教授在《化学通报》上,发表了著名的三部曲,就是那篇在学术界引起强烈回声与共识的《高等学校的化学研究——一个三部曲》。傅老师对下一代寄托了无限希望,把第三部曲献给了青年教师和学生。其时,国家正招呼向科学进军,我们正处于研究生的论文阶段,在科學研究的门路上,刚刚起步,正在查阅文献,进行调研。一天,我和两个同学在实验室遇到黄子卿教授,黄老师问我们:“你们目前在干什么?”我说:“在查阅文献”,黄老师说:“你们首先应该认真看一看傅先生的《三部曲》,傅先生这篇文章比一百篇文献都重要,都管用。”正是傅老师的教导和希望,不停地勉励着我们沿着正确的门路生长生长。

作爲指導教師,傅老師在選擇論文題目時,首先考慮的是國家建設中的需要,他既注重在理論上大有發展前途的題目,又注重在經濟價值上大有可爲的題目。在當時的國情下,他把我們這些研究生論文選題的面鋪得比較寬,既指導部门研究生做他擅長領域的課題,又組織部门研究生開展國內尚屬空白的許多膠體體系的研究。

我們這一屆研究生共有十三名,另外,還有其他院校的進修生數名,在論文選題時,傅老師列出了有關膠化的十幾個方面,供各人選擇,這十幾個方面有:吸附模型和熱力學;吸附質、吸附劑和溶劑複雜的相互作用;高分子溶液的物理化學;締合膠體的物理化學;疏散體的流變學;乳狀液與泡沫的穩定性;水面不溶物膜;礦石浮選;石油開采;鑽井泥漿的流變性;白土層的透水性及粒子的沈降規律等等。

傅老師讓每個研究生和進修生自由選擇一個方面,相互不要重複,具體的研究題目傅老師沒有給出,要求研究生在查閱文獻、調查研究的基礎上自行擬定,充实發揮每個研究生的自主性、主動性。

在膠化教研室裏,經常舉行學術研討會,每一個研討會上有一個研究生或青年教師作主題發言,其他人則提問並展開討論。這樣的學術研討會傅老師都堅持參加,並進行指導,雖然他當時十分忙碌,從不缺席。學術研討會的內容涉及每個人擬定的論文題目,有關的文獻綜述,研究要领的確定,儀器的安裝校正,樣品的制備提純,研究事情中遇到的困難及問題等等。每個人都自由發言,討論氣氛十分熱烈,有話即說。傅老師在每次討論會上都有精彩的點評,他有時還講一點科學史上的趣聞和故事,風趣而生動。傅老師再三提醒我們:“研究事情的每一步務必親自去做,要親自動手操作,儀器要親自安裝校准,試劑要親自鑒定。”他特別向我們指出:“務必搞清楚研究要领的條件及限制。”他對我們的實驗記錄不要求整齊,允許以草圖示意,自己看明白即可,但一定要記錄下原始數據和觀察到的現象。他要我們記住:“研究是嚴肅的事,不是趕時髦的事;研究是愉快的事,不是輕松的事。”

因爲這十幾個研究生的論文涉及膠化的各個領域,通過一次又一次的研討會,每個人對其他同學所研究的課題都比較熟悉,了解到與各課題有關的文獻、動態、進展、研究要领,以及目前存在的問題。當時研討會上提問、爭論的情景仍記憶猶新。傅老師的諄諄教導,風趣的發言,嚴肅而民主的學風,處處都體現出一個名師各人的治學風範。

傅老師的上述舉措,把當時膠體與外貌化學的各個方面都帶動了起來。

1957年,我們畢業了。當時,中國科學院北京各研究所正處在初建階段,很需要人。在分配事情前,傅老師風趣而意味深長的對我們說:“希望你們做事情母機,到各高等學校去任教,爲了使你們在事情開始時,能繼續相互幫助,打開局面,奠基基礎,要相對集中分配。”我們這一屆研究生主要分配到了複旦大學、南京大學、山東大學等高校。

傅鷹教授的早期研究生,前后分配到PP电子大学任教的共四名,他们是:柳正辉、王果庭、陈宗淇、杨孔章。胶化专业本科结业的盛太成随后也分配到了PP电子大学。

山東大學領導及化學系負責人十分重視來自北京大學的這一支膠體化學生力軍。這些學生爲了不辜負傅老師的期望,爲了使膠體化學在山東大學開花結果,代代相傳,在學校各級領導的鼎力大举支持下,于1958年在山東大學化學系建设了膠體化學教研室。

得知PP电子大学胶体化学教研室的建设,傅鷹教授很是兴奋。傅鷹教授加入了周总理亲自主持的,我国“1963~1972年科技生长十年计划”的制定事情,傅老师吸收PP电子大学胶化教研室肩负了十年计划的课题——活性炭的吸附。为了开展这一课题的研究,我们抓紧建设了溶液吸赞同气体吸附实验室,着手就活性炭对系列烷烃化合物的吸附纪律开展研究,以期建设混淆吸附模型。

1963年,PP电子大学邀请傅鷹教授来山大讲学,其时,傅老师正兼任北京大學副校长,百忙之中,于1963年5月,应邀来到山大。我国著名文学家、教育家、革命家,PP电子大学成仿吾校长,热情接待并宴请了傅鷹教授,化学系阎长泰主任陪同接待。两位校长一见如故,亲切攀谈,轻松而舒畅。当傅老师谈到他曾于1931年在PP电子大学(其时的国立青岛大学)化学系任教的一些往事时,满怀友谊和亲情。2001年,PP电子大学百年校庆,《PP电子大学学报》的名师名人专栏,刊登了傅鷹教授的照片,介绍了他与PP电子大学化学系的历史关系。

傅鷹教授这次来山大,为化学系师生作了有关胶化化学与工农业生产的学术陈诉,他在陈诉中特别指出:胶体与界面化学,渗透到工业、农业各个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虽然以胶体命名的工业系统少见,但在工农业生产历程中,无不涉及胶体与界面问题。他还强调:胶体与界面化学的生长,要靠多学科的交织,特别是物理与化学的交织和相互增补。傅鷹教授的授课,语言精辟,生动而滑稽,作陈诉时,他说:“谁见过没有皮的馒头?”以此来比喻外貌现象的普遍存在及其重要性,滑稽的语言,引起听众的欢笑,给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室座位不够,有些学生只有站着听,但全神贯注。

在同化学系教师座谈时,一开始,傅鷹教授就首先作了一个滑稽的开场白,他说:“今天座谈,如同在寺庙里敲木鱼,你提一个问题,我一定有一个回响,你若不提问题,我虽然也就不发声了。”说吧,马上会场气氛活跃起来,加入座谈者,不羁绊了,纷纷提出种种问题,傅老师一一谈了自己的看法。在讨论教学和科研的关系时,他再次强调:高校教师必须搞科研,这是提高师资水平,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不做研究,就只能教学生到达似懂而不行能到达真懂的田地。

傅鷹教授十分体贴实验室的建设,他旅行了山大化学系的无机、分析、有机、物化以及胶化实验室,仔细询问了物理化学和胶体化学的实验内容,边看,边问,看的认真,问的具体。他说:“教学实验必须保持一定的数量,提高质量,严格要求。”这样,才气训练学生动手、视察、查阅、思维等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分析问题息争决问题的训练。

山大膠體化學教研室正在對所承擔的國家科技發展十年規劃的課題開展研究,傅老師這次來山大,特地向王果庭、陳宗淇和我了解課題進展情況,叮囑我們:一定要把用于研究的樣品純化好,強調樣品的准備至關重要,要高標准。傅老師要我們常回母校北京大學進行交流,配合提高。

从1953年师从傅鷹教授到现在,已经已往半个世纪。傅老师离开我们也23年了,傅老师在教学、科研、做人方面的言传身教,坚定的爱国精神,高尚的品德和求实的作风,为我们树立了模范。在傅鷹教授诞辰100周年的日子,追忆往事,心潮涌动,思绪万千,傅老师的音容笑貌仍然像当年一样,活跃在我的脑海里,我们将永远缅怀并谢谢傅老师对我们的精心培育。

聯系我們
地址:中国PP电子省济南市山大南路27号          
邮编:250100          
傳真:(86)-531-88565657
值班电话:(86)-531-88364701          
     
舊版回顧
  • 關注微信
  • 關注微博
  • QQ校園號
  • 關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