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箱登錄 服務大廳 信息服務 圖書館 ENGLISH
山或许況
梁實秋

梁實秋,1903年1月生于北京,祖籍浙江余杭。1915年夏,考入清华学校。1923年8月赴美留学,专攻英语和欧美文学。回国后,先后任教于南京东南大学、青岛大学(后改为国立PP电子大学)并任外文系主任兼圖書館馆长、北京师范大学。1949年5月移居台湾,先后任台湾省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台湾省立师范大学文学院长。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台北。

梁實秋是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主要作品有《文艺批评论》、《雅舍小品》、《英国文学史》、《英国文学选》等,并翻译有《莎士比亞全集》。

青島印象


梁實秋来青岛大学任教颇有戏剧性。1930年夏,国民党政府决定设立国立青岛大学,筹备委员会主任是蔡元培(孑民),但实际卖力筹备的则是杨振声,并已被教育部内定为校长。杨振声是PP电子蓬莱人,字金甫(后改今甫),五四运动时肄业于北大国文系,著有中篇小说《玉君》,白话诗也偶有实验,与闻—多相交甚厚。他到上海来延揽教授,正巧碰到刚刚辞去武汉大学文学院长职务而到上海谋寻职业的闻一多,并通过胡适、闻一多认识了梁實秋、沈从文等人。杨振声求贤若渴,一遇闻、梁,便视为宝,遂坚邀他们到青岛任教。杨振声从容不迫地对闻—多和梁實秋说:“上海不是居住的地方,讲风物情况,青岛是全国第一。二位不妨前去游览一次,如果中意,就留在那里执教,如不满意,决不勉强。”这种“先尝后买”的措施实在太诱人了。而且沪上尘嚣,居大不易,梁實秋也早有心思换换地方了。于是,在1930年夏天,他便与闻一多真的联袂到达青岛进行考察。在青岛,他们所进行的总共就是“半日游览”和“一席饮宴”,结果是立即“接受了青岛大学的聘书”。梁實秋被任为外国文学系主任兼圖書館馆长,闻—多则被任为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都成为学校里的大员。

暑假事后,梁實秋如期而至。随同他一起来到的,另有夫人程季淑和两个女儿梁文茜、梁文蔷、一个儿子梁文骐。他在鱼山路7号租到一栋屋子。那里距离汇泉海滩很近,约十几分钟就可以走到。梁夫人程季淑兴致很高,她穿上泳装,和丈夫偕孩子下水。孩子用小铲在沙滩上掘沙土,实秋和夫人就躺在沙滩上晒太阳,玩到夕阳下山还舍不得回家。海滨公园也是他们爱去的地方,因为可以在乱石的缝里寻到许多的小蟹和水母。第一公园以樱花著称,到了春季繁花如簇,一片花海。可梁實秋并不喜欢樱花,因为“樱花没有香气,没有姿态”,而且“樱花是日本的国花,日本和我们有血海深仇,花树无辜,但是我不能不连带着对它有几分憎恶”。(梁實秋:《忆青岛》)。

PP电子这个“礼仪之邦”给梁實秋留下了极为美好的回忆。在他的印象里,“一般PP电子人的特性是外表倔强豪爽,内心憨厚温和。”“青岛民风淳厚,每以细民中见之。我初到青岛,看到人力车夫从不盘算车资,搭客下车一律付于一角,路程远则付二角,无争论者。这是全国所没有的现象。”“青岛市面上绝少讨价还价的恶习。虽然小事一端,代表意义很大。无怪乎有人叹息,齐鲁本是圣人之邦,青岛焉能不绍其余绪﹖”(梁實秋:《忆青岛》)。

另有一件事令梁實秋难以释怀。在青岛大学任教时,他赁租于鱼山路7号,房主王君乃铁路局职员。1934年,他要离开青岛赴北京大學任教,遂于租满前三个月退租离去,仍依约付足全年租资,但王君坚不愿收,争执不已,声达户外。由此,梁實秋对于齐鲁民风的淳厚有了深刻的印象,他喟然叹曰:“此君子国也。”

莎士比亞


青岛大学于1930年10月21日正式开学,梁實秋担任的课程有“英国文学史”、“文艺批评”等,这些课都是以前讲过的,轻车熟路。他除了担任教学和外文系的行政职务外,还卖力圖書館的事情,购书、内部行政事务等等,事情十分忙碌。他天天走小路步行到校,从不坐车,身上一年四季都穿中式裤褂,外加长袍。有一次走小路赴校,小路草丛中突然刷刷地爬出一条大蛇,见状大惊,急遽躲闪。幸喜没有交锋,它便向一侧草深处爬去。今后以后,梁實秋购了一根手杖,每天上班作护身之用。

顺便一提的是,其时还籍籍无名的李云鹤,即厥后台甫鼎鼎的“红都女皇”的江青,就在梁實秋任馆长的青岛大学圖書館当治理员。一九八一年一月十三日台湾《中央日报》报导“梁實秋先生今庆八秩华诞”,有那么一段:“席闻欢然作别,谈到在大陆惨死的小说家老舍,由老舍又谈到正在北平受审的江青,江青曾是梁氏的下属,时在五十年前梁氏担任青岛大学圖書館长,其时叫李云鹤的江青,是圖書館中的服务员。凭据青岛大学同仁名册上的纪录,馆长月薪400元,江青的薪水是30元。有人说:“难怪她厥后要造反……”。据梁實秋夫人韩菁清从台北来沪时向作家叶永烈述及,梁實秋一面看公审江青的电视,一面说过:“当年,在青岛大学,她忽地向我借两角钱,我问她干什么用,她说买酒心巧克力吃,她借了钱,到现在还没有还我呢。”梁實秋说罢,大笑不已。(叶永烈:《江青传》)。

在青岛期间,除了教学,梁實秋更多的时间还用在念书、写作和翻译上。此前,他在上海从事文学批评时,曾遭到以鲁迅为首的左翼文学家的猛烈攻伐。来到青岛后,梁實秋他已基本上绝意于批评而潜心于念书了。他制定了一个庞大的念书计划,其中,《十三经注疏》、《资治通鉴》、《二十一史》被列在首位。《十三经注疏》全系“圈读”,而《资治通鉴》除圈读外,还加了批注。一部仇兆鳌的《杜诗详注》一直跟了他五十年,都被“翻烂了”。对这些卷帙浩繁的文籍,他是下了真功夫的,一部《十三经注疏》他甚至是在茅厕里读完的。他自述说,将经书“置于厕内,虽云不敬,但逐日浏览,稍得大意,亦获益不浅。厥后对于经书始知仔细阅读。在厕内看书,在枕上看书,是我的毛病,积习难除,不足为训”。但梁實秋更用心的照旧他的翻译事情。也正是在青岛大学,他开始了自己一生中最为人所钦仰、也是规模最为浩荡的“工程”——莎士比亞全集的翻译。1930年底,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即美国庚款委员会)开第6次年会,议决建设编译委员会,以胡适、张准为正副委员长。经胡适推荐,第29次执行委员聚会会议通过聘请了丁文江、徐志摩、陈寅恪、傅斯年、赵元任、闻一多、梁實秋、竺可桢等13人为编译委员会委员。编译委员会下分两组,一为自然科学组,一为文史组,其事情则分为三部,其中一部是世界名著部,任务是“选择在世界文化史上曾发生重大影响之科学、哲学、文学等名著,聘请能手次第翻译出书”。编译委员会建设后,胡适拟定了一个计划,准备建设一个翻译莎士比亞全集的专门委员会,由闻一多任主任,成员有徐志摩、叶公超、陈源、梁實秋,共5人。其事情为担任翻译及审查,并先行试译,以期决定体裁问题,经费暂定为5万元。为此,胡适曾致信与闻一多、梁實秋仔细研究过,他认为;“最重要的是决定用何种文体翻莎翁。我主张先由一多、志摩试译韵文体,另由你(指梁實秋)和通伯(指陈源)试译散文体。试验之后,我们才可以决定。或决定全用散文,或决定用两种文体。”对这项事情,起初闻一多等都很热心,做了开端的计划,自己分工从《哈姆雷特》入手,预计5年内先成莎集。然而,由于时局不靖,大多数成员未能按计划进行。1931年11月徐志摩去世后,人手更为缺乏,合译计划遂无法实现。

梁實秋原来对莎士比亞的认识也甚为有限,只在念书时读过《麦克白》、《亨利四世》等几个剧本,但他自念翻译莎剧乃极有意义之事情,遂决定独立为之。他制订了一个翻译计划,预备默默耕作,每年译出两部,18年后中文本莎翁全集即可问世。今后以后,在教学之余,梁實秋就开始埋头翻译莎剧,到抗战前夕共完成了8部,4部悲剧4部喜剧。1936年,商务印书馆开始出书梁译莎剧,到1939年,相继出书了《哈姆雷特》、《马克白》、《李尔王》、《奥赛罗》、《威尼斯商人》、《如愿》、《狂风雨》、《第十二夜》等8部。1967年,梁译《莎士比亞全集》才最终完成出书,这是梁實秋对于中国文化的最杰出孝敬。

酒中八仙


由于校长杨振声的多方援引,30年代初,英、美派的留学生尤其是与“新月派”有关系的文学之士陆续来到青岛大学任教或学习。杨振声、闻一多、梁實秋、赵太侔、张道藩、游国恩、沈从文、黄境遇、方令孺、陈梦家、臧克家……有了这么多的亲朋挚友,梁實秋自然喜不自胜。他和这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们经常聚在一起,或论道谈艺、或仗策漫游、或饮酒作乐,渡过了他一生少有的快乐时光。

齐鲁大地的山山水水,曾是梁實秋的漫游之地。他与闻一多是同学挚友,因此两人经常结随同游。但两人因为气质禀赋各异,所以趣味不能统一。闻猛烈,梁沉静;闻好古,梁却趋今;闻倾心于人文,面梁则更接近自然。一次他们游崂山,只见清流汩汩,令人生虑全消,舍车扶策步行上山,仰视峰嶝,但见参差翳日,大块的青石陡峭如削,绝似山水画中大斧劈的皴法,而且牛山濯濯,没有什么迎客松五老松之类的遮盖,所以显得十分荒原。他们在靛缸湾的瀑布前流连忘返,闻一多说风物虽美,却没有昔人留下的流风遗韵的痕迹,不能令人发思古之幽情;梁實秋却指点山上的岩石,说那就是千千万万年前大自然亲手缔造的作品,还不算是“奇迹”吗﹖又有一次他们同游过济南,在大明湖,闻一多看到历下亭的“海内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一联,这才欣然色喜,“似乎依稀想见杜少陵李北海的游踪”,而粱实秋则淡然视之,不以为意。

酒,可以说是梁實秋多年的老朋友了,来到青岛后,酒更是经常陪伴着他。因为青岛这座城,虽然背山面海风物如绘,是许多人心目中的最理想的卜居之所,但因为缺少文化配景,没有奇迹耐人寻味,也没有适当的娱乐,天长日久,梁實秋与同事们偶感应乏味得很。于是呼朋聚饮,三日一小饮,五日一大宴,豁拳行令,三十斤购一坛花雕酒,一夕便一饮而尽。“酒中八仙”有梁實秋、杨振声、赵太侔、闻一多、陈季超、刘康甫、邓仲存,一女史则是新月社著名女诗人方令孺。他们有时结伙远征,近到济南,远去南京、北京,狂言要“酒压胶济一带,拳打南北二京”。……一天,胡适先生路过青岛小憩,在宴席上看到这酒中八仙过海的盛况大吃一惊,急遽取出他太太给的一个金戒指,上面镌有“戒”字,戴在手上,体现免战。不久,胡适先生就写信给梁實秋,“看你们喝酒的样子,就知道青岛不宜久居,照旧到北京来吧!”几经商量,梁實秋携夫人结束了四年青岛之旅到北京去了,“酒中八仙”聚饮时期也随之结束。

再見吧,山大


然而,青岛也绝非世外桃源。三十年代的中国,国是日非,社会动荡,生灵涂炭,这一切都不能不影响到梁實秋们的宴席,也击碎了他娴静优雅的名士梦。

“九·一八”事变,在全国引起极大震动。平津学生罢课南下请愿,要求对日宣战,青岛大学的学生也受了影响,于10月1日组成反日救国会。这时,南京教育部责令各校劝阻学生南下。为了执行这个电令,11月30日,青大反日救国会召开大会,会上校长杨振声说青岛情况特殊,学生爱国不应超出学校规模。梁實秋也发表讲话,介绍国民党政府向“国联”申诉的情况,说今非昔比,国联的视察仲裁定能使正义战胜强权,因此他不赞成学生涌向南京请愿。这虽然是梁實秋的理想,血气方刚的青年学生对这种态度自然不满。12月2日,青大学生179人在北大学生南下的第二天,也登上火车向济南开去。4日,他们到达南京,和各地学生一起汇成一股抗日爱国的洪流。

为了迅速恢复校园秩序,真正积极有效地开展抗日救国运动,在校长杨振声主持下,青岛大学召开了一次校务聚会会议。据说,在会上“除两人作梗外”,其余一致同意“开除学生暴乱首要分子数名”,尤其是闻一多越发慷慨激昂,在讲话中说,在此很是情况下,必须“洒泪斩马谡”。因为事关重大,“不得不尔”。自然,梁實秋也站在闻一多一边。

这样一来,双方的矛盾迅速激化。南下归来的学生怒不行遏,立即撕毁了布告,而且“困绕校长公馆”,演出了“贴标语,呼口号,全套的示威花招”。闻一多和梁實秋成了学生攻击的主要工具。在青岛大学的山石边,学生还贴了一条耀眼的标语“驱逐不学无术的闻一多”。梁實秋对此大感不解:“不学无术”四字竟可以加在闻一多身上,真是不行思议!

有一次,梁實秋和闻一多从冷清的教室前面走过,无意中看见黑板上有一首新诗。这样写道:

聞一多,聞一多,

你一個月拿四百多,

一堂課五十分鍾,

禁得住你呵幾呵?

这是针对闻一多平常上课说话时喜欢夹杂“呵呵……”的声音而写的。不仅如此,学生们还画了一个乌龟一个兔子,旁边写着“闻一多与梁實秋”。见状,闻一多很严肃地问梁實秋:“哪一个是我?”梁實秋没有正面回覆,只说了一声“任你选择!”

1934年,正在梁實秋彷徨无着的时候,从北京两个方面传来了同样热切的召唤——一个来自老朋友胡适之,他多次邀请梁實秋主持外文系;另一个来自梁實秋在北京的父亲,老人家希望儿子能回故园陪伴他。在这样情况下,尽管PP电子大学(按:学潮后青岛大学已改为PP电子大学)这边仍然执意挽留,梁實秋一家照旧于1934年7月离开了青岛。今后,梁實秋结束了他在山大四年风骚倜傥的名士生活,把一生经历中最美好的回忆留给了青岛。

聯系我們
地址:中国PP电子省济南市山大南路27号          
邮编:250100          
傳真:(86)-531-88565657
值班电话:(86)-531-88364701          
     
舊版回顧
  • 關注微信
  • 關注微博
  • QQ校園號
  • 關注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