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呈奎(1909.6~)福建廈門市人。四五十年代任山大教授,並兼任系主任。現任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曾呈奎先生在五十年代就是PP电子大学著名的教授之一。他性格开朗,十分健谈。在教学上精益求精,悉心培育人才;在科學研究上更有一种执着追求、锲而不舍的精神。1950年1月,青岛市召开了首届各界人民代表大会聚会会议,PP电子大学有十多位教授加入,其中有罗竹风、王统照、冯沅君、童第周、曾呈奎、吴富恒等。我其时作为新闻界代表(也兼记者)与列位教授一起加入了文教代表小组的运动。曾呈奎先生岂论是小组会照旧在大会上,他都争先讲话,抒发自己对新中国的激奋之情,对海洋科学事业开拓生长的迫切之情,并凭借他多年研究考察的实情,绘出了我国沿海水产事业生长的美好蓝图。他的这些设想和意见,获得了大会代表的一致赞同,有些意见还被接纳而写进大会决议中,为加速恢复与生长青岛的经济建设做出来积极的孝敬。 1909年6月18日,曾呈奎誕生于福建省廈門市灌口鎮李林村的曾姓華僑世家。少年時代他受母親的思想影響較大,便選取“澤農”爲其號,立志農業、科技救國。他在大學期間就對海藻研究産生了濃厚的興趣。一個“海洋農業”的理想整整影響了他的一生。爲了摸清祖國海藻資源的“家底”,曾呈奎從1930年到1940年任嶺南大學副教授期間,就曾帶幾名收罗工人對近海海藻資源進行了調查研究。十年內,他收罗了幾千號海藻標本,以這些最早的海藻資料,發表了《中國海藻分類研究》這篇著名論文,成爲中國海藻研究的奠基者,被公認爲是這一學科領域的先驅。1940年曾呈奎先生獲美國密執安大學研究生獎學金並前往攻讀博士,1942年5月獲博士學位。他在美國的幾年,勤奮努力,繼續研究海藻學並取得顯著结果,在異邦海洋學界已小有名氣。美方希望他留下來爲他們的國家服務,當曾呈奎先生決心回來報效祖國.他說:“我的事業在中國,正因爲她落後才更需要我們來建設。” 1946年12月,曾呈奎先生回到祖國,出任山東大學教授,並兼任植物系教授,他首先與童第周一起辦起了山大海洋研究所,以後又與童第周、張玺教授一起組建了新中國第一個海洋研究機構——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島海洋生物研究室(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前身);從此,海洋生物研究有了更穩固的基礎,並且有領導有組織地開展了海洋研究活動。從1950年下半年開始,曾呈奎教授培養並組織了一批藻類分類學家(包罗自己所教的學生),有計劃地對包罗中國沿海在內的北太平洋西部的底棲海藻作了全面調查,開展了中國海藻資源和分類體系的研究。五十年代以前,紫菜的生長史和孢子來源一直是個謎,所以無法人工采苗和養殖。曾呈奎教授與助手們進行孢種研究,破解了其中的“秘密”,正式了完全可以依靠人工生産殼孢子,用于紫菜的人工養殖,從而結束了養殖紫菜靠大自然恩賜“種子”的曆史,開始了科學種植紫菜的新紀元。他們的馴種结果在沿海推廣後,人工栽培紫菜業迅速發展起來,使中國紫菜年産量達到了一千多萬噸幹品,成爲世界第三紫菜國。 二十年代由日本北海道傳入的大型藻類——海帶,味美可口,營養豐富,又能防治甲狀腺腫病。但海帶是一種喜歡低溫的冷溫帶孢子植物。曾呈奎教授便組織了海帶南移試驗,一舉乐成,不久後便形成了大規模養殖。從1952年冬季開始,曾呈奎教授又帶領他的助手和大學生,在青島、煙台、大連等地近海內,用人工培植的要领,建起了一大片一大片的海帶生産田。他們還不斷總結栽培技術,進一步研究其生長規律和環境習性,並大膽接纳農作物密植要领,大大提高了海帶的單位面積産量。五十年代初,中國海帶産量僅有60噸,每年要進口十數噸,才气滿足市場需求。而到1985年,中國年産海帶幹品已達250萬噸,占海帶植物世界年産量的80%,成爲世界頭號海帶養殖生産大國,每年都有大量産品銷往世界各國。如今,我國沿海布滿了巨细纷歧、成方成塊的海帶種植田,年年都獲得大豐收。這既支援了國家建設,增加了外彙收入,又大大增加了漁民的收入,改善了人民的生活。這不能不使人想到當年科學家們對海藻研究試驗的艱難歲月,更不能不感謝至今已有92歲高齡的曾呈奎這位老科學家爲此所傾注的一片心血! 曾呈奎教授不愧爲我國著名的海洋生物學家、海藻專家。他的貢獻是卓著的、多方面的,其影響又是十分深遠的。是他,首次在中國發現了原綠藻,研究海藻比較光相助用,提出了光合生物進化途徑,大大豐富和發展了進化論。是他,研究了紫菜和海帶的發育生物學,解決了紫菜和海帶栽培中的關鍵問題,使紫菜和海帶人工培植成爲現實,取得了重大的經濟價值和社會效益。他還首先提出並闡明海洋生産必須走農牧化的门路,推動了中國海洋水産生産養殖業的發展,對全世界的水産事業産生了巨大的影響。在世界海洋生物事業發展史上,將會永遠銘刻上曾呈奎這一偉人的名字。 寫到這裏,我又想起了一件值得特別一提的事。從這件事上可以看到,曾呈奎先生是那樣富有正義感,是那樣熱愛學生,是那樣大義凜然、疾惡如仇。在青島解放前夕的黑暗日子裏,國民黨反動當局視進步學生如“眼中釘”,進行種種迫害。有一次師生在校門口荟萃,准備到街上遊行示威,反對國民黨打內戰,要求宁静、民主、自由;反動軍警聞訊後,立即包圍了學校大門,並且用皮鞭、棒棍、槍托等凶器,毆打赤手空拳的學生。有的被打昏在地,有的頭破血流,有的女生頭發被掀下來……。這惹惱了許多有正義感的學者、教授,他們冒著生命危險站出來與軍警評理,用自己的身體來保護學生,這時曾呈奎教授一方面參加救護行動,一方面在別的老師的掩護下,抓住機會,用照相機偷偷地搶拍了敵人毆打、逮捕學生的鏡頭,並且連夜將照片沖洗出來送到《民言報社》,第二天照片就在報紙的顯著位置刊登出來,引起了社會的強烈譴責和抗議。爲了更有力地抗議國民黨的反動統治,曾呈奎教授還與童第周教授一起,將這張報紙的剪報寄往北平、上海、南京等地,有的還寄往國外。以使山東大學反內戰、反壓迫的壯舉傳遍四面八方,把反動派的醜惡嘴臉袒露在青天白日之下。這件事以後被傳爲佳話,受到人們的普遍贊譽和尊敬。解放後,每當記者提到此事,曾呈奎教授總是笑笑說:“這是我應該做的。” (作者:台旭 以上内容来自《百年纪人》P526)
曾呈奎
曾呈奎,1909年6月生,福建省廈門市人。我國著名海洋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名譽所長,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987年12月11日獲得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榮譽博士。在山東大學期間,曾曆任講師、副教授、教授、植物系系主任、海洋研究所副所長等職。1958年山東大學由青島遷到濟南時,曾教授留在青島海洋研究所,後任該所所長。 曾呈奎教授自幼生長在祖國的東南沿海。众多的大海,湛藍的海水,遊姿多變的水族和那五彩缤紛的海藻,從小時候就極大地吸引著他,牽動著這位海濱青年的心弦。早在1930年,他還在廈門大學讀四年級時,便選擇了《廈門經濟海藻研究》作爲畢業論文的課題。此後的幾十年中,他與海藻結下了不解之緣。爲了祖國的海藻研究事業,他夜以繼日,不辭勞苦,終于在這個領域中取得了極其豐碩的结果。 早在1935年8月到1938年3月期間,曾先生在山東大學生物系任教並兼任海洋生物研究室的主任時,爲了發展海藻事業,他就經常頂風披月追潮逐流,成年累月地收罗標本和研究海藻。他曾撰寫的論文《海南島海産綠藻之研究》,在當時的海藻研究方面就已具有重要的學術职位。他不辭千辛萬苦,走遍了北自大連、北戴河,南至廣東、東沙群島,收罗了大量的標本。但由于舊中國文化教育事業的封閉落後,致使他的研究事情步履維艱。 爲了盡快地發展祖國的海藻事業,就必須借鑒西方已經取得的研究结果,于是他毅然決定赴美深造。1942年,他在美國密執根大學研究院獲得了博士學位。由于學習成績優異,又同時獲得了拉克哈姆博士獎學金。隨後,他選定美國加州大學斯格裏普斯海洋研究所作爲自己進一步學習和深入研究的基地。在這裏,他經常親自駕船到拉根拿海灘,潛水到10米深處部署石花菜生長的實驗和觀察海藻生長情況。他經常一幹就是16個小時,許多外國專家對他的拼搏精神也不得不体现由衷的欽佩。1946年底,曾先生回到了闊別多年的祖國,被聘任爲山東大學植物系系主任兼海洋研究所的副所長,但由于舊中國的黑暗,他的遠大抱負仍舊無法實現。 1950年8月1日,新中国科学院的水生物研究室在青岛建设,曾先生被任命为副室主任(主任为童第周)。新中国的建设,为他带来了进行科學研究的春天。 曾先生進行科研事情,從來都是態度嚴謹,並且勇于探索和實踐。他一旦認准了一條路,就要決心走下去,弄不出究竟就決不罷休。早在1956年,由于他在紫菜生活史方面研究中所取得的成就,就曾獲得過1956年中科院頒發的三等自然科學獎金。他領導的海藻栽培原理的研究,于1979年獲得全國科技大會獎。關于西沙群島生物調查的研究,也于1988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在他指導下開展起來的海洋藻類分類區系、形態生活史、生理生態、化學加工、遺傳育種,以及光相助用等研究,曾先生單獨或與相助者聯合,先後發表了論文180余篇,專著6部。其中他主編的《中國常見海藻》一書附有148幅彩色照片。這些著作和論文不僅發展了我國的海藻學,同時也爲我國海藻資源的開發,海藻人工栽培事業和海藻化學工業的發展,打下了理論基礎,提供了研究的要领,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解放以後,曾先生與他的助手——現任海洋研究所副所長吳超之教授等科技人員,開始了海帶生物學及栽培原理的研究。他們通過大量的調查研究和觀察,找到了多數海灣不能生長海帶的原因,提出了陶罐施肥法,解決了海帶生長缺氮的關鍵問題,爲50年代後期和60年代初期的黃海區海帶的生産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在此之後,爲了提高海帶的單位産量,在他的帶領下又進行了密植試驗。他們打破了傳統的秋苗培育,創造了海帶夏苗低溫培育法,從而使海帶的産量提高到了30%~50%,突破了海帶生産中的另一個重大難題。他們還把原來的燈光育苗改爲日光育苗。目前,已爲海帶的大面積豐收,開辟了我國獨特的生産要领。 我國商品海帶的生産一直只限于長江以北的黃海沿岸。爲了讓海帶生産跨過長江,1956年曾先生帶領有關科技人員對東海區開展了調查攻關,進行了海帶南移的栽培實驗並獲得了乐成。從而使我國的海帶栽培事業,北起遼甯,南至福建,在祖國南北廣闊的海域上,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興旺地發展起來。爲了培養沿海各省的技術力量,他與吳超之教授一起于1958年主編出书了國際間第一部海帶栽培的專著《海帶養殖學》。 50年代末期,曾先生認識到沿海海帶事業的進一步發展,必須在品種的改良上面下功夫。從那時起,他與他的助手以及有關專家和單位配合努力,培養出了優良的品種,使我國在80年代初海帶年産量達到幹品20多萬噸,占全世界海藻生産總量的一半以上,名列世界前茅。在此期間,曾先生還與有關人員攻克了紫菜苗種一直沒有苗源的難題,闡明了通過培養紫菜絲狀體可以獲得生産上所需的殼孢子。該结果曾獲得1956年中科院頒發的自然科學三等獎。與此同時,曾先生與科技人員用馬尾藻作质料提取了褐藻膠,從而推動了我國第一個褐藻膠生産車間的建设,爲我國褐藻膠工業的發展奠基了基礎。 70年代初期,曾先生開始了比較光相助用和光合生物進化的研究。他與助手們通過大量的調查,並在我國的西沙群島首次發現了單細胞藻——原綠藻。通過深入的研究,不僅堅定了他對光合生物系統發育觀點的信念,而且由他爲此而提交給紀念達爾文逝世100周年大會的論文,获得了與會者的廣泛重視。曾先生在我國還率先提出了海洋水産農牧化的研究課題,並被中科院列爲重點攻關項目。進入80年代,他雖已年逾古稀,但仍然不辭勞苦地親自下海,爲水産農牧化的實現身體力行,潛心研究。 解放以來,曾先生曾先後赴蘇聯、民主德國、美國、日本、英國等十幾個國家進行訪問、講學和參加學術會議,並以組織委員會主席的身份于1983年6月在青島乐成地組織了第十一屆國際海藻學術探討會。曾先生曾是國際海藻類學會理事長、國際海藻協會顧問委員會委員,被許多國外學者譽爲“中國的海藻大王”。 1980年1月8日,曾先生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産黨,實現了他多年的夙願。入黨之後,他更覺得像是煥發了青春,事情起來經常到深夜,有時甚至通宵達旦。在繁忙的研究事情之外,他擔任過《中國大百科全書》海洋科學卷的主編、《海洋和湖沼》和《中國海洋湖沼學報》(英文版)的主編,以及在國外出书的《海洋植物學》和《海洋生態學發展》中國方面的編委。他爲祖國的海藻事業培養了一大批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專門技術人才。 曾先生很是熱愛大海,他把生命寄托于大海,他決心爲祖國和世界的海洋科學事業奮鬥終生。 (以上内容来自《PP电子大学英才录》 P155) |